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张中行:关于学文言文

来源:张中行     时间:2016-05-26 15:49:15


张中行

学文言,怎样阅读,先要看我们想达到什么目的。“五四”以前学文言,至少目的的一半是学会写,因为通用的书面语言是文言。现在,通用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当然就不必再要求学会写。但也要承认,学多了,钻深了,比朗读更进一步,兼能写,兴之所至,写几首诗词,或者写札记、日记,给也通文言的亲友写信,用文言,也未可厚非。这自然是少数人的事,可以不管。说一般人的,在目前日趋电子化的时代,学文言当然不是非此不可,甚至由正面说是可有可无。应学不应学是大问题,这里可以不谈,因为这本书是为想学的人看的。学,目的有程度浅深的不同。浅的是“欣赏”,即能读一些古典文学作品,如《秋兴八首》《永州八记》之类,不只一般选本上常见,而且有详注,甚至加解说。中的是“会”,即能该一般的文言作品(不过于艰深的,非专业的),靠注解或不靠注解,有标点或没有标点。深的是“通”,通也有等级之别,难于详说,大致说是象旧时代读书人那样,经史子集,都熟悉。此外还有专业性的,如中医理论、历法沿革之类,也许宜于算作中和深之间的。欣赏,会,通,还有目的,分别说过于繁琐,可以总括说,是增加一些文化教养的资本。这里说阅读,主要是针对中间那一种,就是既不当无远志,又不当过于好高鹜远。

现在学文言的人不少,因为中学的语文教材里有文言课文。不久的将来推行义务教育,如果行通了,而且语文教材里仍保留文言课文,那就成为全国人都学文言。将来怎样,不好预言,就目前和再前这一段说,“大家都承认,是学会的人非常少。原因是,校门内的,为分数所制,捏着头皮死记硬背,考完,挥手告别;校门外的,十之九为科技、外语奔忙,根本想不到还有文言。与文言比较亲近的,绝大部分是意在“欣赏”,浅尝,念几首诗词,似懂非懂,眼移到另一处,面很生,不懂。总之,事实是没有学会。

学文言是不是很难呢?应该说,也难也不难。关键在方法。方法取其广义,包括选择读物、阅读方式以及时间安排等。说难,意思主要是,要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想用一年半载,速战速决,办不到。说不难,意思主要是,只要有决心,路子对,按部就班,锲而不舍,可以功到自然成。

这里提到“路子”。在学习方法方面,路子是原则问题,要先说说。一种是有些人看不起的老路,就是以“多读”为基础求会求通。这老路虽然要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却是有保证的通路。我们都有学说话的经验,儿时,不会查词典,也不知道什么是语法,只是随着大人嘟嘟,慢慢也就会了,这其中的诀窍很简单,不过是熟能生巧。这情况也可以提到“理论”的高度说,学会语言靠熟,是以语言的性质为依据的,这性质就是“约定俗成”。约是大家认可,俗是大家都这样说。显然,你要想学会说,就必须掌握“约”和“俗”。掌握是“印”在脑子里,自然只能用“熟”的办法。不错,语言是有规律的,就是说,表示某种性质的意思,一般是用某种性质的模式,如主谓、动宾、偏正等等。但这规律都是概括的,而且容许例外,因而真到用,须以具体面目出现的时候,就不能不靠约定俗成。举例说,活动触及或影响某一物这类意思,汉语是用动宾的模式表示,如读书、看戏、听报告等等,可是机械地用这个模式,不说“我醉酒”,而说“酒醉我”,那就错了。这是句法范围内的情况。词法就更灵活了,比如用文言,称老朋友为“故人”可以,称为“故交”也可以,却不得类推而称为“故友”,因为故友的意义是死去的朋友。谁定的?不知道,反正约定俗成了,我们就得照办。照办,照什么?显然只有“熟”才能知道。熟的要求,或说熟的结果,是把语言的表达习惯印在脑子里。脑子里有这个表达习惯,或说有各式各样的表达模式,读到新的,自然就容易了解这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思想表达,也自然就知道用什么词语,照什么样的模式安排。求脑子里印上种种模式,除熟以外没有别的办法。熟,就学文言说,来自“多读”,也是除此以外没有别的办法。

近些年来,似乎有不少人不愿意走这条以多读求会求通的老路。理由有多种。(1)老一套,没什么新鲜的。(2)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可以算作学会文言的一种办法,总不是好办法。(3)多读,于熟中求会,是旧时学塾的老框框;时至今日,要讲科学,讲效率,另求多快好省的学习规律。这第三种理由值得重视,因为不只不赞成旧法,而且另有新法。这所谓科学的新办法是什么呢?是以了解文言的词汇语法的情况或说结构规律为纲,以“知”代“熟”,由认识一“点”而通晓全“面”。这种看法或设想的学文言的办法,明显地表现在语文教学的方式上和语文刊物的版面上。表现在教学方式上的是,详细介绍词的性质和用法,以及句子结构的模式和分析法,等等知识;为学生布置作业也是这样,大多是指出各个词的身分和作用,析句甚至图解之类。语文刊物自然也不能不随波逐流,于是也是连篇累腔的词类活用、长句分析之类。这样乞灵于知识,究竞有什么效果呢?且不说“果”,就是果之前,是不是可以一帆风倾,如愿以偿呢?很可疑。举个突出的例,前两年,有个女青年来求助,是为她解决作业题的困难。题目是分析一篇文言课文中每一句的结构,是其一个补习学校语文教师出的。问她老师为什么出这样的题,她说,老师说,这样可以深入理解,摸清规律,然后就一通百通。我只得帮助她分析。多数句子比较容易。但有少数不好办,有个别词语,简直难定它应该其作什么成分,原因是,一则句子结构不平常,二则不知道这位教师属于语法的哪一派。以“亭午雨雾”为例,“亭午”是什么成分呢?为了认真负责,我只好告诉她,依照黎锦熙先生的看法是修饰语(黎先生称为附加语),依照赵元任先生的看法是主语。她追问究竟哪种说法对,我当然只能说不知道。其实,就是二者择了其一,勉强过了析句的关,此后她读到“夜分雨雪”,就能一通百通,了解是什么意思吗?多读的办法是“多”费了精力,这是“白”费了精力。收获呢?我问她感觉这样学怎么样,她说,每天累得要死题也作不完,也不知道有什么用,看见文言就头疼,想不再去学了。

两条路,是对于“熟”与“知”,处理办法有分别。多读的办法是以读为主,以知为辅;主要量大,先行,辅可以量小,后随。寄希望于规律的办法是以知为纲,统读为目,知可以和读并行,甚至先行。如果这后一条路行得通,那好处就太大了,是既省时间,又省精力。可借助是,这条省力的路相当难走,而努力跋涉的结果,语常是规律术语记得个少,而看到没读过的作品却感到茫然。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