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刘长铭: 高效课堂的灵魂是什么?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时间:2016-05-18 17:16:35


教育价值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认为,是生活,是人生。生活不仅是教育过程,也是教育价值的终极指向。人类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使人类生活和种族更好地延续。如果人类创造科学技术和发展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这些,如果人类没有把聪明才智用于增进生活的幸福感,那就说明人类社会出了问题。同样,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去关注人的生活,那就说明教育出了问题。在我看来,那样的教育将会把人类社会引向危险的未来。

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将人训练成为工具或机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如果教育背离了这样的目的、宗旨和使命,就意味着教育的价值发生了扭曲。

无数人的生活经历和无数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教育的价值一旦被扭曲,将会给人类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所以十几年前,北京四中明确提出了课程建设的总目标,这个目标表述为“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科技教育为特色,培养学生善良的人性和科学的理性,不断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融通能力”。其中,人文教育是通过学习与人文有关的各类课程及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式,使学生具有深情而广博的人文情怀,形成对生命、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自然的正确情感与态度,从而形成善良的人性。

40年前,在我刚刚当教师的时候,我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仅数百元人民币。今天,我们已经迈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然而就基础教育来讲,与40年经济发展、生活提高和社会进步相比,我们课程设置的科目类别和结构却没有太大的变化。我们是否应当思考,在人均GDP提高了上百倍,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以后,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

不少同行都曾考察过国外教育。我们通过考察和比较后了解到,发达国家如欧美国家的学校,尽管课程设置的科目种类与我国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在他们的课程中,人文、艺术、体育和社会学内容的比重比我们大得多,而学习这些课程的学生人数比例也比我们大得多。为什么?我想这反映出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人们生活需求产生的影响。我们要承认,人文情怀、艺术修养和身心健康等,是决定和衡量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社会的进步要求教育不仅要培养能工作的人,还要培养会生活的人。我们说一个人会生活,是指一个人不仅会享受物质生活的快乐,同时懂得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懂得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当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具有这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目标追求时,人类社会就会发展进步,人类社会才能文明和谐。所以,我们认为教育价值的终极目标指向是人,是人的生命,是人的生活。

教育价值体系构建优先于课程教材

教育的价值观念决定了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行为模式的转变是一项长期任务,只有教师的行为模式发生转变,教育改革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近期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不仅要使学生在学科知识与能力上达到优秀标准,还应当体现对学生的终身关怀。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归根结底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生活、正确对待职业、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人生。

以北京四中为例,我们构建了以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公民教育和生命教育为基本内容的教育价值体系,这4个领域相互交织,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每个领域又分为4个层面,即技能认知、情感态度、精神信仰和终极价值。这个价值体系是粗略的、不完整的、不全面的,但其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一个重大的生活命题或教育问题。如:正确理解亲情、友情、爱情、婚姻、家庭等,正确理解成功、幸福、伦理、羞耻及不幸、苦难、挫折、死亡等,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热情、豁达的生活观和事业观,形成淡定、坦荡、崇高的心灵。我们应当将这些教育价值和内容渗透到学科课程之中,尤其要结合人文课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使学生逐步形成人性、理性、崇高、自觉、使命等精神境界与追求,理解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我们之所以构建教育价值体系而不是构建课程、编写教材,缘于我们对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以往我们固有的思维习惯是学科分类模式,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学科分立的教育方式往往是低效的,不能使我们收到预期的效果。从来就没有脱离教育的纯粹的知识教学和活动,也从来没有不依赖于知识与能力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构建价值体系的目的是倡导融通式教育,也就是要将教育的元素作为一种价值,体现和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这样的教育才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

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离不开价值判断

许多人有这样的担忧:在现在这种严峻的考试压力下,教师还有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中体现这些价值吗?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兼顾这些价值,会不会占用教学的时间而影响考试成绩?其实,这是对教育规律的误解。将重要的教育价值元素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是要刻意增加贴标签式的说教内容,也不需要专门占用教学时间,关键是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自觉地将这些价值元素渗透到教学中,做到文以载道、教育无痕、润物无声。毫无疑问,这是对教育者教育观念和教学技能的更高要求。

对教育价值的关注,使我们对课堂的教学效率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近年来,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也五花八门。我时常想,我们今天所做的各种实践和探索,总结出的各种经验、理论、理念、思想等,有多少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呢?30年后、50年后、100年后,我们的后辈教育工作者会怎样评价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情?他们认为我们今天提出的各种经验、理论、理念、观念有价值吗?

对学校来讲,教师是最重要的因素。对教师来讲,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或教学过程最为重要。在我看来,教什么、学什么不是最重要的。在今天的技术环境下,知识的获得完全可以不依赖于学校和教师,而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才是最重要的。

学习同样的知识,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出的学生特点会完全不同。今天,脑神经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伴随着学习行为的发生,人的脑神经结构会发生剧烈变化,或者说,学习的过程就是构建脑神经结构的过程。学习方式和过程决定了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脑神经结构,而脑神经结构是产生思维方法的物质基础。简单地说,就是脑神经结构决定思维方式。如果我们接受了这样的理论,我们就必须承认这样的推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能使学生变得聪明,学生很有可能被我们越教越笨。所谓的聪明或愚笨,是指人的思维方法能否适应未来工作与生活的需要。

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的课堂和有效的教学?高效的课堂就是好的课堂,有效的课就是好课,好课就是使学生变得聪明的课……如此推想,就产生了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多年来,我们总是被教学的表面形式所困扰:“满堂灌”的课不是好课。那么,“满堂问”的课是不是好课?“满堂练”的课是不是好课?“满堂动”的课是不是好课?“满堂学生讨论”的课是不是好课?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课是好课,一根粉笔上下来的课是不是好课?学生热热闹闹的课是不是充满了启发?教师娓娓道来的“一言堂”是不是就没有启发……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